發表文章

Botfeeder NEO-PlA測試

圖片
溫度塔測試 230(底)->220->200->190->180 每層15mm 沒有明顯問題,就算到180度也沒有任何層裂 溫度變化也沒有什麼反應在外表 要拿尺量才能知道每一層分界在哪 3D Benchy測試 列印溫度抓在190度 熱床70 PEI表面 外表看起來相當完美 拱形門的地方懸空是我印過最完美的 底部字樣也沒有甚麼問題 不過似乎有一點點翹邊的狀況   我一般印PLA這個模型是不會俏的 但程度很低 如果熱床溫度再高一點或上膠的話應該能解決

Prusa i3 MK2套件二三事

Prusa i3 MK2已經發表一段時間了 說句現實話 i3 MK2在硬體上並沒有什麼創新的設計 上面所使用的技術都是已經廣為流傳的技術 i3 MK2相對於前代多了以下的東西: 1.重新設計的熱床,把列印範圍提高到框架的極限,並提供了自動校正的功能 相對於前代需要在安裝完成後需要手動調整熱床水平 MK2採用的方法是捨棄彈簧等的零件 熱床直接固定在Z平台 校正機制完全採用軟體效正 2.加入接近開關,與熱床配合進行校正 除了Z軸平台校正外,令外增加的是XY效正 這在目前所見的開源軔體內並沒有這項功能 應該是Prusa團隊自行開發的 3.增加多入一出套件,可以做2~4色列印 以上東西在一些玩家DIY手上已經玩到不想再玩 那麼 Prusa i3 MKII到底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沒有 所以這邊我想談的是"套件" 而不是這台機器本身 談套件前先問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套件的生產者,你期望使用者裝出來的東西能重現你的機器的幾成? 相信大部份玩家,在入門時都會選擇大陸出產的便宜套件 然後就是各種撞牆,不知道為什麼不work 什麼鳥事都有 這種事我也經歷過,不管怎麼看裝出來的機器Z平台就是會產生問題(這也是我會一直說Z平台不要用壓克力的原因) 詢問開發者,只得到他自己的機器不會這樣的回覆 然後就是各種踩地雷測試直到問題解決 Prusa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嗎? 我相信並沒有 但是從我研究Prusa的安裝手冊,機器結構,使用者裝機實況 可以看的出Prusa 的團隊確實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Prusa i3 MK2的套件價值在於縮小期望值的差距 Z校正,XY校正到底有沒有用? 一些高端大大都會告訴那對他們來說沒用 因為他們靠手動校正就能夠解決問題 而且更穩 裡面有多少眉角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可能很難解釋,也可能不想說 可是如果你是一位新手 啥都不知道,拿到一個套件 看著不知道在寫什麼的裝機說明,看著完成品的套件和不清楚的裝機影片 不知道有多少眉角你不知道,也沒人會跟你說 你能裝出原套件幾成的功力? Prusa套件給我的感覺是 只要你按他的裝機說明一步一步做 就算有一些你可能沒有調整好的部份 在容許範圍內他可以用機器自動效正將這些不足的部份補上 而且裝好之後...

動手DIY - 壓接端子

圖片
這次要介紹的是這支壓接端子 一般電料行找的到  不貴 一隻一百多塊 當然相對的壓接效果就差了一點 這支壓接鉗一邊是m型 一邊是c型 這種設計其實比較不穩 兩邊都是m型的話端子可以插進線的表皮固定住 m型 c型 這是杜邦端子,這支鉗子專門用來壓這種 壓接時要注意方向 照片來說 m朝左 c朝右 在正式壓下前,先做前置處理 把端子卡進鉗口,稍微壓一下 如圖中的位置 接下來把線卡進端子,因為有稍微壓過 所以可以卡住 接下來把端子放進鉗口 端子底部對齊C型切口  用力壓下 完成 這隻端子是杜邦線專用 但其實可以用來壓接類似的端子 只是需要尖嘴鉗輔助 這次使用的是HX2.5端子 步進馬達常常使用這種端子 把線剝好後 插進端子 用尖嘴鉗把端子上下的兩翼壓下 固定住線  把端子放進鉗口 端子突起部分的底部切齊m型的切口 用力壓下  完成

從Marlin設定看3D列印機 - G12 Clean Nozzle

圖片
G12 Clean Nozzle指令是Marlin在RC7新增的新功能 相信有使用過噴墨印表機的人都知道 機器在剛開機時都會做一個清理噴頭的動作 Marlin也為3D列印機帶來了一樣的功能  可以應用於在列印開始前,先把噴嘴清理乾淨 原理很簡單,在列印平台上劃定一個區域,定義為Clean Nozzle的範圍 執行指令時會把噴嘴移動到這個範圍內進行設計的路線移動,目的是把噴嘴上的殘渣抹乾淨 所以,這個區域內要有相對應的設計 我個人的作法是去電料行買一塊烙鐵用的耐熱海棉黏在這個區域,讓噴嘴在海棉上磨擦 藉以清潔噴嘴 使用方法很簡單 到Configuration.h把#define NOZZLE_CLEAN_FEATURE 反註解掉即可啟用此項功能支援 因為這個功能是要下指令方會進行動作,所以就算你的機器沒有這項功能,只要沒執行G12指令就不會有任何影響 此項功能參數不多 NOZZLE_CLEAN_STROKES - 噴嘴會在這個範圍內移動幾次(清潔次數) NOZZLE_CLEAN_START_POINT NOZZLE_CLEAN_END_POINT 清潔範圍設定,噴嘴會移動到所設定的範圍內進行清理 NOZZLE_CLEAN_GOBACK 清潔完成後是否回到原本的位置 使用這項功能前須先對列印平台做一些規劃(機器要有辦法移動到這個位置,不然就會縮減列印空間) 以下為範例 這個範例是在熱床邊緣放一塊海棉,海棉略高於熱床 依照以上設計 我們可以設定 #define NOZZLE_CLEAN_START_POINT { 90, 220, (Z_MIN_POS + 1)} #define NOZZLE_CLEAN_END_POINT   {130, 250, (Z_MIN_POS + 1)} Z的數字為Z_MIN_POS + 1 Z_MIN_POS通常是0(在Configuration.h可以設定) 所以此時Z=1 因為海棉略高熱床2mm 所以噴嘴清潔時會陷進海棉2-1 = 1mm 高度可以自己視情況調整 完成規劃與參數調整後 就可以用G12指令進行清潔噴嘴 簡單的應用是在切片軟體的前置GCode加進G12 這樣在列印任務開始前就會先進行清理噴嘴 ...

Prusa i3 MK2 熱床設計研究

圖片
Prusa大大在i3 MKII中發表了一個新的熱床設計 這個熱床的設計有open在Github上 https://github.com/prusa3d/Original-Prusa-i3/tree/MK2/Heatbed%20MK42 所以我對這個熱床做了一些研究 以下會提到一些數據,但都不是很精確的數字,因為一些線長或面積的計算並無法算得很精準,所以只是約略的數字 Prusa在這個網頁裡有大概提到這個熱床做了什麼特別的設計 http://www.prusaprinters.org/original-prusa-i3-mk2-release/ 裡面提到這個熱床的特點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功率,目的是讓加熱可以均勻,Prusa認為這是列印大物件的重點 這是Prusa宣稱的效果 看起來似乎真的有平均一點 以下為這個熱床的設計圖 由圖中可以看出這個熱床的加熱區塊確實以圓形放射狀分為三塊 裡面標示為上中下三個功率區塊 每個區塊都有上下兩個 我利用阻抗計算器做了一下估計,如果這個熱床是1oz,這三個區塊功率約為28w(深紅)/28w(紅)/45w(土黃) 這只算上半部的功率,總功率要X2 所以熱床總功率約在202w上下 但這邊有一個問題點,加熱功率需除以面積才是真正的加熱功率 同樣的功率加熱不同大小的鋁板溫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敲了計算機,把每個區域的功率除以那個區域的面積,得到以下數字 : 深紅區塊功率 = 0.0038 w/mm平方 紅色區塊功率 = 0.0035 w/mm平方 土黃色區塊功率 = 0.0038 w/mm平方 內圈和外圈的功率幾乎相等,只有中間那圈功率是略降低的 這裡讓我覺得很困惑 1.從MK2B來看,如果真的要使加熱均勻,那應該是內圈功率減低,外圈功率加強,但從計算結果上看並非如此。 2.所謂的MK2B指的是那種玻璃纖維基底的PCB熱床,而MK42用的是鋁基板,所以就算是同樣設計,MK42本來就會比較均勻。 3.不確定Prusa是不是同時間去做測試的,但看起來MK2B和MK42最外圈的溫度並沒有太大差異,主要差異在中心部分溫度下降,雖然MK2B角落比較暗,但據我所知MK2B的加熱線並不是完全方形,而是角落有斜角,所以最角落的部分溫度很低是正常的,因為那裏本來就沒有加熱線 ...

從Marlin設定看3D列印機 - Configuration.h 基礎篇

圖片
Marlin是目前3D列印最風行的軔體之一 大部份DIY套件都是以Marlin為核心 一些常見的商業機種也是Marlin去發展的 Marlin的原始碼可以從以下網址獲得 https://github.com/MarlinFirmware 這篇文章從Marlin最主要的設定檔 Configuration.h 切入來看3D列印機的組成 本篇Marlin版本: 1.1.0 - RC8 跟硬體有關的部份以Arduino Mega2560 + Ramps 1.4為主 Configuration.h是Marlin主要的設定檔 https://github.com/MarlinFirmware/Marlin/blob/RC/Marlin/Configuration.h 各家提供的Marlin軔體有99%都是差在這個設定檔 了解這個檔案可以幫助你更了解你的列印機是如何組成 以下主要講解基礎設定,有沒講到的部份表示那是進階設定 或一般機種不會有那個東西,預設都是關閉的 0.選擇你的機器 在Marlin的sample_configurations/目錄下 預先為幾種機型準備了設定檔 Marlin主要支援以下幾種類型的機器 (1) 笛卡兒型(Cartesio) 被稱作XYZ型 馬達的 機械運動是以三軸XYZ的方向進行動作 Prusa i3 , Ultimaker , MakerBot , InfintyX1都是這型 (2) CoreXY 理論上屬於笛卡爾型,但是因為驅動式比較沒那麼直觀,XY移動是兩個馬達聯動的,所以獨立一個項目,CoreXY沒有準備好的預設檔,需要自行設定 (3) 三角洲型(Delta) 機身呈三角型 ,以三個機械臂移動效應器的機構 Kossel系列 , 台灣的Atom , Flux都是這型 (4) 機械臂(SCARA) 機構看起來像機械臂,因為這型目前DIY存在零件工藝的問題所以很少人在玩(工業自動化生產很多) 預設的configutations.h是XYZ型 其它特定型號的可以忽略 ,基本上都是上面三種之一 1.連線設定 SERIAL_PORT是設定你想要用哪個Serial Port進行設定 #define SERIAL_PORT 0 #define BAUDRATE 250000 MEGA2560有四組Seri...